美股的走勢,很大程度支配了比特幣、港股甚至間接影響A 股的投資氣氛;所以,即使我手上已無美股,仍非常留意它的動靜。
美股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,就反覆向上,幾近升足十八年,何解呢?原因有二:
首先,2008年其實除了有金融海嘯外,還一個很重要的科技突破,就是Steve Job 的iPhone所帶動的流動科技,可以這樣說,他藉流動裝置將Web 2 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,引發長達十多年的手機熱潮,對當時的生產力以至經濟增長,是真有具體的促進作用。所以,上十多年美股持續上揚,是有其實質動力,不是泡沫。
第二個因素,當然是量寬,這是2008年後的「新發明」,有難就印銀紙,萬試萬靈般,特別在2020疫症期間,又一次成功托起美股大市,更催化比特幣破60000元一枚。
從這兩個因素,你可以看出,美股之所以能上揚十多年都平平安安,超大攻獻者是Steve Jobs ,他引爆的流動科枝之生產力,才是美股增長背後的靈魂,印銀紙只是臨危受命的救市補充。
你會說:「那疫後的人工智能,不是又再一次托起美股嗎?」我認為人工智能跟流動科技的突破很不同,後者由此至終是「建設性」創新,在沿襲過往的生產力基礎再提昇;但人工智能不同,是「破壞性」創新,要有一段不短日子破舊立新,有不少傳統職位被AI 所取替,成功替代舆否還是未知之數,但已夠出現極難捱的結構性失業,令經濟大倒退。
人工智能的正面效果,這幾年已盡展現在美科股股價上,甚至已成泡沫,它對就業的破壞性和過度高估其能耐而出現的產能過剩,正暴露出來。
現在已是!所以美國又會再一次狂印銀紙,包括新創的美元穩定來求救市;只是,此大浪一完,金融核爆就要來!
等著瞧,美股會先有個顯著下跌,然後特朗普就急不及待推量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