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信和牽頭的錦上路地鐵站盤「柏瓏」,近兩週錄得99個撻訂單位,佔全盤1,520伙的6.5%,發展商當下該仍有約一成的貨尾未走。
撻訂數目看似觸目,但其實也不太難理解,這樓盤在香港樓市史上最高期間,即2022年上半年開賣,均價約在$19000,今日這個價錢已可買到啓德新盤,若會德豐將軍澳區地鐵盤14000蚊元呎都賣得辛苦,柏瓏二手最多也是13000,跌幅已是三成有多,採用建築付款的買家,除所支付的一成已化為烏有外,更要基於銀行新估價再抬錢上會,資金不足被迫要撻釘,絕不稀奇。
買樓用建築期付款不是新事物,幾十年來發展商都有提供呢種付款方法,但我認為買家的心態就顯見不同。以前,很多買家採用這種付款方法,極保守(當然而家都有買家咁保守),是因為發展商開賣時,手上頭寸不夠比即供,但肯定未來一段日子有足夠現金回籠,才挑這付款計劃,而現金一到手,他們大多都匆匆「找數」,免節外生枝。
但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過去,對建築期付款的演繹就不同,膽子亦大,特別在樓市當旺時,地產代理會跟你說:「比一成,睇兩年半,到時樓價再升,又賺左!」我會好奇,這些地產代理有無進一步補充:「但如果樓價大跌,銀行估價不足,你就要再抬錢補差價。」佢地可能有講,但基於促銷,好快會再補白,認真地轉移視線:「但而家樓市大方向都係升,好難跌既。」再加上2022年開始疫情後通關,理據十足!
於是,很多買家就相信,特別年青一代,手上根本資金不足,但本著明天會更好,就衝動地去馬,引致今天損失慘重,是死膽!是好漢!
最麻煩的是,今天你撻訂,發展商是否一定不追差價呢?我極有保留。若果樓市不像以前般「剛好地」絕處逢生,而像日本經濟般有十年以上的拖垮下去,港樓價在未來仍持續下調,那發展商這保留的追收權利,未必不行使,甚至可成新常態。
買樓,好時就好,衰時可以幾衰都得;但只可惜,港樓這麼多年,好時勢佔主流,大家置業都掉以輕心。然而,一旦處於史上長期之低迷時,真係再衰既事情都會出現,衰到你唔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