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我的認知而言,香港的物業投資幾近無技術可言,旺市時,甚麽物業都是按比例攀升,細價樓有細價的小賺,豪宅有豪宅的大賺,相差只是數目多少而已。你唯一的眼光就是要估頂,猜猜樓市何時步入熊市,然後適時走貨。
當然,這眼光根本就不容易得來;但還好的是,自上世紀八零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後,其經濟不斷發展和進步,陸續很多資金南下香港,推動了生生不息的香港樓市,每次遇上風浪,都能否極泰來。
漸漸地,香港的物業投資者或炒家,孕育出一種觀念:投資香港的物業市場,那需要的眼光和技術!只管相信,相信香港樓市永存福氣,永不倒塌,即使有低潮有熊市,不用怕,只要瞎等,就可以等出個未來,樓市到咁上下必定復甦,自己的地產投資組合必定再一次鳳凰重生!
事實上,香港物業市場確是這樣,由上世代六十年代後期的社會暴動、七零年代早期的股災、八零年代的中英聯合聲明、九零年代尾期香港回歸中國,到本世紀首十年的金融海嘯,香港的物業市場雖屢有大調整,但每次均可以再一次回勇創新高,教物投資者和炒家,怎可能會無「香港物業點有得輸㗎」這種想法。
所以,前兩年物業市場開始低迷,很多大炒家也是用上這思維,物業市場必定又一次興旺起來,唔入市就笨,更將這種偏見視為一種「技術」,你物業投資賺唔到錢,係你無料到,無眼光無技術,其實說穿了,他們的技術只得一招,就是「等」囉!一定有運到既,而暗裏最大的期望,當然是中央放水救市,他們可真一廂情願,想得美!
但今回「等」極都無起色,絲毫不見任何正面因素推升物業市場,過往經驗竟失靈;我相信,這些大炒家當下定必極困擾(雖然表面上仍故作淡定),怎麼今回沒出現反高潮?
我認為,香港物業市場之所以在過去四十多年一直攀升,是因為香港經濟超前於內地;然而,這相差隨著年月的過去,已愈來愈細;而一場世紀大疫症後,香港經濟已易轉成落後於內地,自我復生能力極弱,只一尾期望中央救市,這就說明內地的競爭力已遠遠拋離香港,後者反過來期望在法規上中央給多點「讓賽」,譬如內地的網購和網約車最好不要來香港爭生意,好讓這城市的經濟運作如昔,保住傳统商家幾十年來的既得利益,認真不思進取!
過往,香港的物業市場,縱使香港的經濟力下滑而收縮,仍有機會收復失地再上一層樓,是因為相比於內地城市,競爭力仍高。但現在,這方面已大大落後於後者,香港物業就難有很大的炒賣空間。
特別是那些商舖和商用物業,未來可以很賤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