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REDMADMEDIA 網誌

回前頁
六國論 - DSE中文科精讀 - DSE中文科

六國論 - DSE中文科精讀

· · 專欄: DSE中文科

原文

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「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」曰:「不賂者以賂者喪,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,故曰弊在賂秦也。」

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,較秦之所得,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,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則秦之所大欲,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。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,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於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此言得之。

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。燕、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,義不賂秦。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趙嘗五戰於秦,二敗而三勝。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。洎牧以讒誅,邯鄲為郡;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

且燕、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,可謂智力孤危,戰敗而亡,誠不得已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,齊人勿附於秦,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,則勝負之數,存亡之理,當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

嗚呼!以賂秦之地,封天下之謀臣;以事秦之心,禮天下之奇才;並力西嚮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勢,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趨於亡,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!

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於秦,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;茍以天下之大,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!

譯文

戰國時六國滅亡,不是因為兵器不鋒利,作戰不得法,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。割地引致國力虧損,才是破敗滅亡的原因。有人説︰「六國相繼滅亡,都是因為割地討好嗎?」我説︰「不割地求和的國家被割地求和的國家拖累而滅亡,原因是他們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援助,沒法單獨保全,所以説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。」

秦國在攻戰取得土地以外, (由於諸侯的賄賂)小則獲取鄉邑,大則得到城池。以秦國 (攻戰掠奪以外)所得的土地和戰勝而得到的土地相比,前者實際上(比後者)超過百倍 ; 諸侯因賄賂所喪失的土地和戰敗而喪失的土地相比,前者實際上也(比後者)超過百倍。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,諸侯最大的禍害,本來就不在於戰爭。六國諸侯的歷代祖先,冒着風霜雨露,披荊斬棘,才得到那麼小塊的土地。他們的子孫卻不甚愛惜它,隨手把它送給別人,好像棄掉小草一樣。今天割讓五座城池,明天割讓十座城池,然後換得一夜的安寢。第二天起來看看四周的邊境,秦國的軍隊又來了。但是諸侯的土地有限,秦國的欲望永不滿足,奉送給秦國的土地愈多,秦國對諸侯的侵略就愈急迫。因此,用不着戰爭,那強弱相差、勝敗分明的局面早已分得很清楚了。這些國家最終滅亡,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古人説過︰「拿土地去討好秦國,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一樣,柴沒燒完,火便不會熄滅。」這番話説出了六國破滅的道理。

齊國從未割地討好秦國,最後也隨着其他五國滅亡,為甚麼呢?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,而不幫助其他五國。五國既已滅亡,也就不能倖免了。燕國、趙國的國君,起初有遠大的謀略,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,按着原則不割地討好。所以雖然是一個小國,卻很晚才滅亡,這就是與秦作戰取得的效果。到太子丹用了荊軻刺秦王的計策,才招致亡國的禍患。趙國曾經五次跟秦國作戰,兩次落敗,三次獲勝。後來秦國一再進攻趙國,李牧接連擊退秦軍。直到李牧受讒言誣陷而被殺,趙的國都邯鄲才淪為秦國的郡,趙國以武力抗秦而不能堅持到底,真是可惜。

況且,燕國和趙國當時正處於秦國把敵國差不多消滅淨盡的時候,可説是智單力薄,最終戰敗滅亡,實在是無可避免的。假使當初韓、魏、楚三國都珍惜他們的土地,齊國不親附秦,燕國不派遣刺客行刺秦王,趙國良將李牧仍然在世,那麼,要是他們跟秦國比較勝敗的運數、存亡的道理,或許未可輕易地估量。

唉!把用來討好秦國的土地,分封給天下間善於謀劃的人;把用來討好秦國的心,禮待天下間有才能的人;並且聯合六國的力量向西對付秦國,那麼我恐怕秦國的人會飲食不下啊。真可悲啊!具備這樣有利的形勢,卻被秦國積累的威勢所脅迫,每天每月割削自己的土地,以致走向滅亡。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別人積累的威勢所脅迫啊!

六國跟秦國一樣是諸侯國,六國的力量比秦國弱,但是仍然有不割地求和而能戰勝秦國的形勢。假如一個擁有天下領土的大國,卻跟從六國滅亡的舊事,這就連六國也不如了!

全文結構

中心論點︰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割地賂秦

分論點一︰割地賂秦的諸侯削弱自己的國力
論據︰
1_楚、魏、韓三國賂秦所失的土地多於戰爭所失,削弱了國力,卻同時增加秦國的力量。
2_割地只換來短暫和平,卻增長秦國的貪欲。
3_諸侯的土地有限,但暴秦之欲無厭,只會繼續壓迫諸侯。
小結︰不用打仗就知道賂秦的諸侯比秦國弱,滅亡是理所當然的。

分論點二︰沒有賂秦的諸侯因失去其他諸侯的支援而滅亡
直接滅亡的原因︰
1_齊︰依附秦國而不幫助其餘五國,五國滅亡後亦難以倖免。
2_燕︰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,促使秦國派兵滅燕。
3_趙︰抗秦的李牧將軍因讒言被誅,使秦國有機可乘。
間接滅亡的原因︰
燕、趙滅亡於秦國吞併諸侯的後段,兩國智謀已盡,力量單薄,戰敗是沒有辦法的事。
六國不致滅亡之法︰
1_楚、魏、韓三國不以地賂秦
2_齊國不依附秦國
3_燕國沒有派刺客刺殺秦王
4_趙國不殺良將李牧

抗秦策略
抗秦的成效︰
1_抗秦所失的土地,比賂秦所失的少百倍
2_燕國以武抗秦,國雖小卻較後才滅亡
3_趙國數次打敗秦軍,有戰勝的可能
實際行動︰
1_心理上︰不被秦國的積威所威脅。
2_政治上︰廣聘能人,禮賢下士。
3_軍事戰略上︰以武力抗秦,集合六國之力抵禦秦國。

寫作目的︰以古喻今
北宋形勢與六國相似之處︰
1_北宋怯於外族契丹(遼)和西夏的侵擾,採取以財賂敵的方式,每年輸銀納絹,以換取短暫的和平。
2_契丹(遼)和西夏日漸猖獗,頻頻進犯,以便在和議中取得更多利益。
3_北宋是中原大國,實在應該廣納人才,集結國家力量抵抗外族。

總結︰北宋應以六國滅亡的歷史為戒,不要賂敵求和。北宋是統一中原
的大國,若重蹈六國覆轍,就連諸侯國也不如。

問題

1_在蘇洵《六國論》一文中,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」的「薪」和「火」分別比喻什麼?(2分) 又蘇洵以「抱薪救火」這比喻說明甚麼道理?(2分)

「薪」比喻:六國的土地 「火」比喻:秦國的野心

「抱薪救火」這比喻說明的道理:六國的土地有限,而秦國的欲望無盡,割地賂秦好比抱著乾柴去救火,火只會越燒越旺,助長秦國的野心,削弱自己的勢力,自取滅亡,是故極為不智。

2_《六國論》中,作者蘇洵以「抱薪救火」說明甚麼道理?(3分)這是甚麼論證手法?(1分)

道理︰作者以「抱薪救火」說明六國為了換取和平,將土地給秦國的方法是不可行的,認為他們與拿著木柴又想令火熄滅的人一樣,是不可能成功,反而令火愈來愈猛烈,藉此帶出作者認為六國不斷割讓土地給秦國,只要他們一日還有土地,秦國的侵略便不會停止。

3_根據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及《六國論》兩篇文章的內容,並細閱以下引文,然後回答問題︰
甲 :「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,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……。」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乙 :「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!」(《六國論》)

(1) 根據引文甲,為甚麼藺相如憂慮自己此行會有負於趙國?(2分)

因為秦國二十多位君主,都未曾有一位能守盟約的(1分),因此藺相如擔心自己也會被貪得無厭的秦王欺騙而最終得不到償城。(1分)

(2) 根據引文乙,請寫出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一文與《六國論》一文中所描述的趙國,能否做到不為秦國的積威所劫?請各舉一例,並說明之。(4分)

趙國能做到。例如代表趙國出使的藺相如怕秦王會騙去和氏璧,且無意償城,便把璧玉暗中送返趙國 (1分),並且在面對秦王及朝臣時毫無懼色,可見他沒有被秦國的積威所劫 (1分)。

趙國沒有如其他三國般賄賂秦國,而是用兵抗秦,還任用良將李牧,兩次擊退秦國(1分),可見趙國沒有為秦積威所劫。(1分)

1 likes

推薦文章

生果食療-續談茘枝,除果肉外的一身寶-Mark 哥醫師

生果食療-續談茘枝,除果肉外的一身寶-Mark 哥醫師

在養生方面,荔枝可說一身是寶,全身皆可入藥。 荔枝全身都是寶,除荔枝實(果肉)外,荔枝核、荔枝殼都能入藥。 荔枝核 荔枝核性溫、味甘澀,入肝、腎兩經。它是散寒去濕之…

究竟以太坊Layer 2 在做甚麼?- 打個比喻你就明

究竟以太坊Layer 2 在做甚麼?- 打個比喻你就明

有舊生偶爾會問:「究竟所謂layer 2是在做甚麽?」 這是一條好問題。 首先不同主鏈的 layer 2 ,核心所做的事均不同。本篇想講既係以太坊主錬的Layer 2 在做甚麼。 …

聖殿騎士團

聖殿騎士團

在「愛丁堡 ~ 新城篇」曾提到了聖殿騎士團,可能有人對它不太認識,今次可作簡單介紹,無興趣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過不看,不用費神。 一切要由歐洲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說起,這場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…

留言 (0)

還沒有留言,成為第一個留言的人吧!

發表留言

您必須登入才能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