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馬特位於巴黎北面,位於巴黎的第十八區,來到這裡,見狹窄的石頭弄巷,可愛的購物小店,街頭表演的藝術家,還有酒館和早已從電影中略有認識的紅磨坊和康康舞,處處都瀰漫著隨性和不羈氣息,跟巴黎市中心的感覺完全兩樣。
從metro站爬上幾段長長的樓梯(其實怕行的話亦可選擇纜車和巴士),終於抵達此程的目的地-Basilique de Sacre-Coeur聖心堂,這間在19世紀興建的教堂,跟巴黎的其他教堂風格迥異,白色圓頂高塔矗立在蒙馬特的山丘上,在聖心堂前方的階梯廣場,坐在階梯上可欣賞山下風景,是遊客休息拍照的好地方。
該教堂外觀可長期維持潔白如新,是因為由一種名為石灰華岩的白色石材建造而成,這種這種石材在遇到雨水時,會分泌出一種白色的物質——方解石。這種方解石能夠清潔石材表面,抵抗風化和污染的影響,從而保持聖心堂的潔白外觀,認真神奇。
這種石灰華岩的特性使得聖心堂即使在長期的環境影響下,依然能夠保持其原有的色澤,這亦解釋了為何聖心堂被稱為「白教堂」的原因。
興建聖心堂的想法是法國在普法戰爭(1870-1871 年)中失敗後產生的,戰爭為巴黎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和動亂,最終導致城市被圍困,為了回應國家創傷和精神復興的渴望,兩位虔誠的天主教商人亞歷山大·勒讓蒂爾 (Alexandre Legentil) 和羅奧·德·弗勒里 (Rohault de Fleury) 發誓,如果法國能夠從不幸中恢復過來,他們將建造一座獻給耶穌聖心的教堂。
教堂於 1875 年開始建造,由建築師保羅·阿巴迪 (Paul Abadie) 指導,採用羅馬式拜占庭風格設計,與當時流行的哥德式建築不同。雖然大教堂的結構在1914年就已完工,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,其奉獻被推遲。它最終在戰爭結束後的1919年10月16日舉行了奉獻儀式,象徵著法國人民的一段療癒和希望時期。
聖心大教堂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,既因為它的宗教意義,也因為它可以俯瞰巴黎的全景。這座大教堂見證了法國精神在逆境中的堅韌,體現了法國歷史動盪時期後對和平與救贖的集體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