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北陸的白川鄉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足有三十年了,到該處不難,在中部名古屋乘搭JR 高山線到高山站,站旁有個巴士大站可買車票到該處,車程約個多小時。
本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旅程,原來可以不輕易,我首次到高山,穩陣起見甫到高山便走到車站買定明早的車票,心想萬無一失。可是,晚上腰背痛得莫明,到早上稍稍動彈更傳來劇痛,最終放棄到白川鄉,我住在JR 站對面的華盛頓酒店,房間窗外能望到那車站,目送著那班我該乘搭的巴士,滿不是味兒。
那次旅程,三天在高山,能體驗的就只有高山醫院的療診服務,一心本想到白川鄉,結果卻敗興已歸。
也許,白川鄉要展示它的矝貴吧!要我重來高山才願給我遇上。於是,我帶著誠意,幾個月後終順利到達此處。
白川鄉位於日本岐阜縣的庄川流域,村落的特色是其合掌屋,這建築方法的起源尚不完全明確,但歷史學家推測這種建築風格大約在250至300年前開始出現;合掌造的屋頂設計陡峭,能有效防止冬季積雪的壓力,這對於白川鄉這一多雪地區的居民來說至關重要。
白川鄉早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,隨著時間的推移,白川鄉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農業社區,特別是在養蠶業方面,這產業在江戶時代達到高峰。
白川鄉的社會結構以大家族為主,通常不允許分家,這使得家庭規模龐大,甚至可達40至50人,這種結構在江戶時代持續存在,並且與當地的養蠶業密切相關。隨著近代化的進程,這種大家族制度逐漸崩潰,許多家庭成員開始尋找其他工作機會。現時,這裏聚集的人口已不多。
此處的鄉民強調「結」的精神,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係,在冬天嚴酷的自然環境中,村民們必須相互支持,以確保社區的生存和繁榮。這種精神至今仍然在當地生活中得以延續,村民們共同參與合掌屋頂的維修等工作,這不僅是實際的需要,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,更是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體現。
身在其村,你會感覺到處處都在訴說著:一個關於適應自然環境、保持文化傳承和社區合作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