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那時起,由我年青時社會風氣是仰望有本領的人,以他們為學習對象,到現在的流風,是希望見到社會上的名流折墮下來。
你見一些香港網紅,天天也只在報導某名人怎蝕讓、某企業如何的資不抵債、經濟又何其差而得收視,就明白社會的集體心態,真的跟我年青時大不同。
那個時代,走進書店,盡是一些有關成功人士或企業的書,甚麽「經營的典範馬莎百貨」、「日本大富豪和田一夫」、「比爾䓝茨的語錄」、「香港富豪傳」等等,琳羅滿目的展示在當眼的位置和書架,令你沉浸其中,也想像他們般如此成功。
我年青時的社會,是個具志氣的時代,青年人有抱負,滿有創業的理想,盼望能在世上幹一番事業。
那時,我們不怕出身於公屋,深信將來必定住上私樓;跟當下,年青人反想討個公屋來住,志氣大相逕庭。
現在,手機常pop up 的資訊,大多都是負面的,甚麽「失業三寶還可多一寶?」、又那位名人被「call loans 」,又那個大企業籌集不夠銀團貸款….. 年青人看得多,心不灰才怪。
我有位舊生,很喜歡跟我分享,但大多也是別人的負面事,譬如人家買貴樓要蝕、銀行上會有困難、生意幾難做、某街吉舖何其多……..
其實,我很想跟他分享,我明白人性喜歡看人「扑街」,「憎人富貴厭人貧」更是天性,但適可而止就好;否則,長期個人心態會極之扭曲,一味只期待世界不斷以負面事餵養個人之毒靈,久而久之,人就像個癮君子般,對任何發展都提不起勁,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據點。
我不愛圍爐取暖,共憐比自憐更毒更有害;施比受更有益,我渴望積極有為,能做個雪中送碳,贈暖之人。
當下,香港的社會風氣,是一種惡性循環,大家都愛看貶人;然而,貶看人者,人亦被貶看之,在相互的拉貶下去,我們難有出頭天。
客觀上,當下中美大對奕,令香港出現很多新機遇,我們是時候舉頭向上望,往上爬,不應留戀下望那愈來愈微弱的沉淪暖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