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認為自己最幸運的,是年青時處於香港最蓬勃的發展時期——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那時隨著內地改革開放,帶動香港商機處處,你喜歡創一翻事業,就任性地去從商吧!而當時的營商生態,絕對可承載你的創業膽色,只要你做得準,做起一個大企業來也有大可能,然後上市,再打出海外,是當時很多年青港人的商業夢。
而若你喜歡終此一生穩穩定定,亦可!找份政府工或中學教職,雖則工作隨年月愈發悶屌,但勝在薪優糧準,不愁生活,這份淡然滿足,夫復何求!
那時百業養百類人,各自各精彩。
還記得那時我大學畢業,跟那個時代的所有年青人一樣,想創一翻事業,正在躊躇於教書或從商之間,到某校見一份經濟科教席,我甫坐下,校長連考問下我都沒有,就遞上僱用合約要我簽定,我就真像隻糊塗鴿子般,本想一飛冲天探索遼闊廣大的天空,卻選擇留在安穩舒適的籠子裏。
那三年在中學任教,是我最寫意的時光,天天跟體育餜老師們在操場打網球,教教吃吃,簡直是預支退休生活!
第四年,有次跟鄰座的音樂老師閒談,她比我年長多,一直視我如子侄般提點,我感到親切。有次她說:「只要你在津校逗過5年,懶了身,就一世都在津校任教了!」就是姐姐這幾句,敲醒了我的糊塗,喚醒了我的初心,就毅然辭職出來闖!告別了我的閑適,迎來我吃力的未來。
然而,那三年確是我最無憂的日子,直至今天,仍無悔於容讓自己有那三年的慵懶,因為相比於現下做老師,本來就是一種福氣。
時代不同了,今天當津校老師,一入職就一座大山壓下來,教局未來要殺一批學校,勢頭甚明顯,你見每年愈來愈多中學只得極低數目的中一派位(由27至40多個),要學校自行努力抓學生來填上足三班55人,才保著多一年不殺校,老師們天天在數算自己還可在這間學校教幾年,又怎會快樂!我相信,我現在入職,絕無可能天天在校內打網球咁過癮。
見網上有些討論區言論,說當下津校老師人工偏高;的而且確,相對時下物價(不計住屋成本),確高!
但我相信,年青一代的老師絕對願意接受減薪,只要能有我年青時教職的穩定和寫意。
你估他們不躭怕,已多年養懶的身子,突然迫著要走出籠外求生活,大有可能受不了。
一代一代的年青人,所添加的壓力,可真不小。
想起葛優那套電影「活著」,我的人生,亦紀錄了香港教書生涯的時代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