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REDMADMEDIA 網誌

回前頁
駢散結合的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 - DSE中文科

駢散結合的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

· · 專欄: DSE中文科

2019年中國語文卷一有關十二篇章的考題,當中的第五條,問及柳宗元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一文的文字特式,是一條多項選擇題,我認為問得甚有意思,某程度跟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有一定的關係,我想簡單分享一下,這有助找出考題既答案。

中國文學的發展,自上古到中古,由無拘無束的行文格式,逐漸演變到講求格律工整的詩辭歌賦,我們可窺探到當中一定的發展規律。

先秦文體主要是散文,重內容,輕格式,這符合文字的最基本功能:表達思想。到了漢代,「賦」這種文體逐漸盛行,其特色是講求文字在視覺上的整齊,著重全文句子對偶的工整性。

到了魏晉南北朝,特別是南朝,文體除卻重視視覺上的整體工整外,更引入音𩐳聲律之學,是為駢文,或所謂駢賦,到了隋唐,更重音韻的鏗鏘,平仄的聲律愈趨嚴謹,遂有唐詩的輝煌文學盛世出現。踏入宋代,文學作品更正式入樂,後者稱為「詞調」,這正是宋詞的濫觴。至此,中國文學的發展,無論在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均踏進頗成熟的藝術境界。

事物的發展就像鐘擺一樣,到了一個極端,便會往另一個極端發展。於中唐至宋朝期間,一些重要的知識份子,如韓愈和柳宗元等人,認為過份注重音韻的協調與對偶工整的文學,價值不高,實走進形式主義的歧途,乃發起古文運動,鼓吹學習先秦文學的自然風格,主張用散句單行的形式寫作散文,且強調「文以載道」,重內容輕格式。

由此,他們的文體趨向散文化,名為「散賦」,其特點是:廢棄駢律的限制,駢散結合,形成一種自由的體裁。

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,正正是這種文體的表現,特別是考題中所引之文,故此,答案是D:駢散交錯有致。

2 likes

推薦文章

單車行走輕井沢

單車行走輕井沢

遊完中輕井澤,翌日一早簡單泡個杯麵,便向旅館租借單車,來一趟騎單車自由行。 打從明治時代,外國傳教士相續在輕井澤興建別墅,由於輕井澤景色秀麗,四季分明,加上很多歐陸建築和特色教堂,遂發展成東京…

覆讀者提問 —— 點解煲豬潤湯多配枸杞和黑豆嘅? - Mark哥醫師

覆讀者提問 —— 點解煲豬潤湯多配枸杞和黑豆嘅? - Mark哥醫師

煲豬潤湯時加入枸杞和黑豆,主要是因為這兩種食材都有很好的食療作用,尤其在中醫理論中,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健康益處。 豬肝(廣東人叫「豬潤」): 豬肝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,含有豐富的蛋白…

有時真係覺 YouTube 網媒好沙 pot!

有時真係覺 YouTube 網媒好沙 pot!

昨天有位舊生跟我分享,若我想youtube 收視多一些,應該說多些別人「扑街」事,網民愛聽嘛! 這點我老早已明,過往但凡說香港樓市冧,點擊率就很高,所以我亦了解,youtube 話題愈淒涼,愈…

留言 (0)

還沒有留言,成為第一個留言的人吧!

發表留言

您必須登入才能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