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地A股近一年的升幅,主要的推動力來自機構投資者如避險基金和一些高階外國散戶,我所謂「高階」,是指對近年金融科技有深入認識的投資者,他們看到一般散戶看不到的商業契機,或相應的預期,於是進場。
事實上,這波A股大升浪源自兩大因素:人工智能和穩定幣,對一般老百姓而言,是非常陌生的,跟他們過往追捧的股票,與民生息息相關,有著很大的落差,投資難以直覺判斷,於是他們就不敢貿然入市,怕成韭菜被割,非常合理。
不要說內地的散戶,就是香港的散戶,大多都不懂人工智能和穩定幣。
然而,往後的大升浪,內地散戶實難抵抗引誘,大舉入市是遲早的事,但他們出入股票經驗老到,絕不是吳下阿蒙,自己不懂的股票就不挑,要揀也揀自己懂得而又相關於當下浪潮的股票來買。
所以,無論中港股票,我一直都認為銀行股最具爆升潛力,尤以匯豐、中國銀行和中銀香港為甚,因為銀行股是一般散戶最為認識,最為直覺;更何況,買錯了,還有可觀的股息可收,資金套下來亦有現金流,這跟科技股沒息收,是很大的分別。
過去一年因人工智能引發的第一波股價上揚,內地散戶並沒有積極參與,原因就是對這些股票不明所以。
然而,未來的股票升浪,跟中央放水和穩定幣發行息息相關,與銀行業務有一定的關係,散戶理解得到,便樂於進場。縱使他們對穩定幣不太理解,但有銀行加持,就不怕入市囉!
而我,對人工智能這推動股價的因素,有所保留,認為力將盡;美股那邊這方面已出現疲態,提供人工智能服務的企業,大多虧損,實難以支撐下去,這問题早晚亦會在內地的相關企業出現,我們不得不防。
還是銀行股靠譜一點!